•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南京 210008)通信作者: 顾勤, E-mail: icuguqin1133@ gmail. com;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 PiCCO) 监测作为治疗目标, 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 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
方法  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经过以中心静脉压( CVP) 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 则实施PiCCO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共纳入80 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 ITBVI) 、心排指数( CI) 和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 记录PiCCO 目标导向治疗前( 初始) 、8 h 及24 h 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 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 确定影响患者28 d 预后的指标。
结果  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 目标导向治疗8 h 和24 h 后平均动脉压 ( MAP) [ ( 73.6 ±13.4) 和( 75.1 ±10.2) mm Hg] 、ITBVI[ ( 843.5 ±168.9) 和( 891.5 ±232.9) mL/m2 ] 和CI[ ( 3. 2 ±1. 1) 和( 3. 9 ±0. 4) L·min-1 ·m-2 ] 均较治疗前[ ( 69. 1±21.4) mm Hg, ( 781.2 ± 146.7) mL/m2 和( 2.7 ±1.5) L·min-1 ·m-2 ] 显著升高, 动脉血乳酸[ ( 2.0 ±1.4) 和( 1.1 ±1.0) mmol /L] 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 [ ( 1624.2 ±301.7) 和( 1543.6 ±435.4) d·s·m2 ·cm-5 ] 则较治疗前[ ( 119.7 ±11.6) 次/min, ( 3.1 ±2.4) mmol /L 和( 1796.2 ±399.1) d·s·m2 · cm-5 ) 显著下降( P  lt;0. 05) , 容量复苏达标率( 64.7% 和66.9% ) 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 55.7% ) ( P lt;0.05) 。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 54 例) 和死亡组( 26 例) 。存活组初始及24 h 容量复苏达标率( 57.1% 和 71.3%) 均明显高于死亡组( 28.6% 和39.3% ) 。以28 d 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F= 55.03, P lt;0.05) 。通过逐层筛选, 拟合方程, 确定初始CI( R=0.431) 和ITBVI( R=0.627) 以及24 h 的EVLWI( R=0.305) 对28 d 预后有显著影响。
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 而且CI、ITBVI 和EVLWI 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引用本文: 刘宁,顾勤. 感染性休克早期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4): 349-352. doi: 10 . 7507 /1671 -6205 . 20130084 复制

  • 上一篇

    血管外肺水指数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在严重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
  • 下一篇

    30 例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